第 63 章 (含加更)

推荐阅读: 自爆穿越后,为始皇陛下搞基建天衍仙途我给始皇当秦二世千山青黛龙岛上的男妈妈我穿成了精灵国的幼崽[西幻]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在狗血文里做老师[快穿]在诡异世界变成蜘蛛精七十年代妇女主任蒸汽时代血族日常世子她有上亿负债在下平平无奇正道魁首是如何养成的嫁给铁哥们穿成龙傲天的炮灰大师兄后穿成帝王的心腹大患满朝文武都能听到我的心声嫁了一个老皇帝

【伪游云梦之后,这两人的关系毫无疑问是降入了冰点。主要是韩信心里难以释怀,所以发生了诸如称病不去上朝,羞辱樊哙的事情。

可是倒也不是一直坏下去的。

司马迁在这一时期,跟着上面两件事写了著名的陛下能将十万耳,臣则多多益善的事件。

后世人在翻译成白话文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时间段的关系,添加上什么韩信原本正骄傲着,结果被刘邦一句话刺回去,于是韩信发现自己说错话勉强扯一句来找补的情节。

——怎么说呢,合理,但有点没必要。

韩信是那种会看刘邦脸色的人吗?

司马迁在写这一段的时候说的是从容议论。虽然理解为刘邦单方面从容也不是不行,可是从整段对话的言词来看,韩信展现出来的也并不是一个满腹怨念的抑郁者的形象。】

“我倒是不觉得自己有后世人口中那么大度。”

正在气头上的韩信,干脆连光幕也一起阴阳怪气上。平常不算能言善辩的将军,在此刻却展现出了能让文臣们退避三舍的语言功底。

三人:其实主要是不想牵扯进这两个人的纠葛中。

“陛下确实不过是只能将十万人的才能而已,臣可说的是大实话啊。怎么就不能是臣的实话,反倒刺中了陛下心中过不去的坎了呢?”

刘邦比他更冷静些,哪怕对面精准地直戳他的痛点,却也没失去理智——毕竟他还指望着韩信未来能帮他一起干活呢,这时候把脸皮撕破未必得不偿失吧!

于是他听完只是沉默,随后无谓一笑:“可是听后世人的言下之意,将军先前那句朕乃天授,正巧是跟在这句话之后的呢?”

你讽刺呗,反正再讽刺,你之后还不是夸回来了?

被未来的自己瞬间背刺的将军一哽,满腔火气忍不住就对着未来的自己也发了过去: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呢?

刘邦都把王爵给剥了,你连个重话都不会彻头彻尾说完整吗?!

天幕的话好像应和着他这番质问。

【实际上,先不论《三辅黄图》里头说长乐宫有韩信射台这种,因为古籍作者年代不详,并且肯定不是汉初,所以可信度存疑的记载。

我们光看《史记》淮阴侯列传最后的记录。

韩信在人生的最后时候,原本是可能不想进宫的。结果却因为被告诉说,刘邦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让他“虽疾,强入贺”,于是回心转意真的进宫去了。

你说这是因为害怕刘邦对他如果不入贺会有意见吗?韩信那几年不上朝都多久了,少这一次吗?

只能理解说,到那个时候,这俩人的关系反而有些回转了。于是在知道了刘邦获胜之后,韩信虽然可能真的病了,也还是愿意给他个面子去恭贺一下老板。

虽然肯定恢复不到当年解衣推食那会,因为时间紧迫所以拉拢关系都做得有点过头的紧密;也恢复不到韩信信誓旦旦“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那时的全心全意。

但基本上也没有伪游云梦之时的冷淡了。

更多的像是一种两边都看开了,也许还沟通过了,所以终于姗姗来迟地磨合与融洽。于是可以从容论述当年的平静——有点接近于张良或者萧何一度和刘邦的相处。】

终于听到了后世人口中先前反复强调的,韩信对蒯通和项羽使者说出的虽死不易全文的刘邦:……

“所以这话你为什么不跟我直接讲?”他直接一个大震撼,伸手扯出了近在咫尺的韩信的衣袖:“不是,为什么你对我就怎么不会说话了?”

韩信原本还在因为那个射台和他最后还是进宫庆贺刘邦得胜归朝的事情怀疑人生,被刘邦这么一句话问过来,整个人都有点应激,下意识想往萧相身后躲。

韩信:这话说出来,正常人都会感觉不好意思的吧?

对着当事人这么说,你是想让我去死!

但到底,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却稍微缓和了一点。

后世人还在继续痛心疾首地输出。

【所以说沟通真的很重要啊,这对君臣能不能学学后面的刘彻和他的卫大将军?他俩的君臣相得不就是建立在彼此知无不言,什么都能坦率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吗?

啊当然,什么群臣下大将军那种故事肯定不可能在刘邦和韩信这俩身上发生的,猪猪那毕竟可是彻头彻尾从不遮掩的偏心来着。】

刘季:所以为什么要喊我那好大孙猪猪啊?

因为汉武帝的存在感实在太高,于是也或多或少猜出了他应该是个优秀到名气很盛的子孙,刘季更加对于那个称呼情感微妙起来。

虽然后世人喊起来的语气还挺可爱的就是。

他一边心里嘀咕几句,一边默默又记下了新的注意事项:把将军拐回来之后要好好沟通。

听上去他未来的大将军虽然在政治方面有些不够成熟,但对他的恩情还是记得很牢的。就算发生了那种刘季听了都有点不忍直视的矛盾,在相处时间长了之后,关系竟然还能有所弥合。

刘季:那么这回早点培养一下感情,别让他继续在奇怪的事情上犯糊涂,不闹那些矛盾不就行了?

对自己与人相处的能力很有信心的人对此表示小菜一碟。

可是下一秒,天幕的论述直转而下。

【但即使如此,韩信依旧是要去死的。】

汉初众人沉默着,他们差不多明白了整件事的逻辑,回想到前面继承人的问题,一种莫名的悲哀油然而生。

萧相踌躇了一会,最终还是伸出了手,把隐隐也明白了什么,于是面色有些阴沉的韩信揽住。

“没事的。”他沉着声音,尽可能想说得温和:“你未来不会再面对同样的局面了。”

如果刘邦和他的关系,在最后竟然还能称得上一句缓和。

那么会是谁动的手呢?

为什么要让韩信去死呢?

他们心里都有了点数。但天幕还是没先正面回复,它又习惯性绕远了话题。

【我们后来有些人喜欢评论历史,在秦末汉初这一段时间,有人就觉得如果让始皇帝得到了汉初三杰,那么他们一个都不用死,尤其是韩信不用死。

啊,对,这是正确的。但是这不是能反过来贬低刘邦的理由,因为这俩人当时所面对的局势从根本上就不一样。

首先是能得到的功劳与声望上限的不同。

在始皇帝手下,韩信可以干的事情基本上就是拓土开疆,功劳肯定赫赫,但是绝对比不上在刘邦手下平天下定天下的层次。

毕竟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哪个更胜一筹,相信大家还是心底有数的。】

“?”

刘邦一时沉默,怀疑自己的耳朵可能不是很好使。

怎么就要把他的汉初三杰送给始皇帝了啊?!

刘邦:那你还不如干脆把我一起送了。反正在座不基本上都是六国遗民吗?

【其次,是嬴政和刘邦身份不同的问题。

嬴政虽然是始皇帝,但是他严格意义上来说,不算彻底的“开国之君”,因为在秦朝之前还有秦国。而在他之前的历任秦君,早就已经固定了自己作为“君主”的身份,和臣下之间存在明显的地位落差。

于是对于嬴政来说,他是君,武将不管再怎么样都是臣子,是他的属下。

这个观念对于秦朝上下来说都已经可以称得上根深蒂固,没有人会去质疑说嬴政为什么能当国君,为什么能当皇帝。

哪怕曾经生母赵姬的脑回路奇奇怪怪想要用完全没有嬴氏血脉的异父兄弟取代他的地位,哪怕因为赵姬和吕不韦之间的关系被传过是吕不韦儿子的谣言,但那些对于他来说不过是毛毛雨而已。

他的地位是不会被质疑与动摇的。

可是刘邦不一样。

他最开始起义的时候,跟他一起起事的沛县故人,虽然以他为首,但基本上是游侠风气的兄弟相称;后来打天下的时候,他和他的盟友们都是诸侯王的身份,名义上也分不出什么三六九等。

于是这就牵扯到一个名分的问题,君臣上下的问题。

那就是,凭什么是你刘邦当皇帝呢?】

因为刘邦的势力最大最强,剩下非汉的势力都对抗不了他。

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这话向来不能直白地明说。那无疑是将政治的委婉性赤/裸裸地撕破,也不符合长久以来各方学术鼓吹的天子受命的论调。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天命哉。”

于是刘邦只能这么说道。极漂亮的面子话,从他的口中道来也有仿佛在论述真理的笃定与自信。

【古代政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师出有名。同时,这个名义还不能是凭空而来的,一定是要由高一层次的存在所赋予的,才能叫做正统性。

所以父死子继,儿子是从父亲手上得到名分的;小宗入大宗,大多要得到太后或者伪造个先帝的授意;新朝覆灭旧朝的开国之君,实在连禅让的理由也找不到,那也就要找一找上天,寻一寻上帝的青睐了。

就算等到后来,有了百姓这一阶层的介入,但统治者也大多不过是将其作为一种具象化的天命所在,让百姓的认可成为天命的倾向,到底也还是天命说的变体。】

“让百姓的认可,成为天命的具象化形势?”

苦于汉初遍地疮痍的局势,而无法很好完成所谓“受命”仪式的刘邦,眼前突然一亮,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说法对于法统稳固的有益帮助。

比起搞各种符兆、祥瑞这些要耗费大气力的操作,百姓们过得好民心所向就证明他是正统,这在汉初的特殊环境下不更容易达成吗?

只是他琢磨了几下,觉得这种学术上的事情,由他们几个门外汉来忙活,实在还是有些为难人。

这种弯弯绕绕的名义问题,最适合的人选就该是那群儒生。

刘邦:等结束了去找一下叔孙通吧,刚好他也正忙活着这些仪式上的事情。

不用白不用,他相信对方也会很高兴得到了宣扬学术道统的机会。

反正等到诸子百家其余的学派接到他不久前下的求贤诏而聚集过来的时候,刘邦在心里暗搓搓地想着,就算他原本没那么殷切,都会因为竞争而打起精神来的。

【我们拿三国,孙权的名分问题来举个例子。

当初曹丕称帝,孙权选择上书称臣。正统性得到认可的曹丕大喜,在还没给宗室封王之前就给他送上了吴王的封号。

很多人因此嘲讽他,说他是大魏吴王,觉得老耻辱了,人家蜀汉就不会像你这样丢人!

——救命,东吴的政权正统性能跟蜀汉比吗?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他的身份是曾经受到来自皇帝认可的。在当时环境下,且不说蜀汉因此和曹魏存在着天然的立场上的对立,即汉贼不两立这个问题。

蜀汉政权本身,他因此就存在正统性宣称啊!

你曹魏虽然有着禅让法统的大义在手,可我蜀汉正宗大汉血脉,你能否认吗?

就算你强行否认我也无所谓的,反正我对内是有足够的理由可以区分上下君臣关系了。

所以曹魏和蜀汉,他们之间的正统性,法统,乃至于君臣上下关系都不需要忧虑的。

可孙权不一样,东吴是三国政权里面可以说起点最低,完全白手起家的类型。

所有拿大魏吴王去羞辱孙权的人真的可以麻烦看一下《三国志·魏书卷十四》,看刘晔是怎么作为当事人努力劝谏已经有点上头的曹丕别给孙权封吴王的。

当曹丕代汉的时候,孙权身上还是个汉朝南昌侯的爵位,正经的官职完全和手下人拉不开差距,用刘晔原话直白说就是“官轻势卑”。

给孙权封王那才简直是在资敌,是在帮东吴确立上下君臣的名分,使得孙权从此就拥有了足够合适的身份统帅江东诸郡,确立君臣之义,统合吴国百姓之心啊。

这就是名分问题的重要性。

所以孙权向曹丕称臣以换取吴王名号羞耻吗?

他简直赚飞好吗,完全是趁着曹丕刚刚称帝,心情好,甚至还被孙权这个一直以来耿耿于怀的外人支持了,一时头脑发热才赚到的大买卖!】

刘季侧目。

虽然他自己国都没建,就突然知道了它未来被篡位的消息,但因为还没有付出,于是也就没有多少实感的人,毫无心理负担地接受了这一前提,并对孙权的行径表现出了强烈的共鸣。

刘季:颜面这种东西,在实际利益面前,真的没那么重要啊!

吾辈同道中人啊!

【话题扯得有点远,我们继续回到汉初。

刘邦那个时候有名分吗?

有,但是很稀薄。

《史记》在叔孙通列传中就记述了这么一件事,说刘邦登基之后,那些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臣子们,在宴会上往往会“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

对比一下前面秦朝,荆轲刺秦王的时候,下面的大臣有哪个带了刀剑的吗?哪里还能干出来在皇帝面前喝醉了拔剑出来的事情?

这不完全不像样吗?

在比如说前面张良部分提到的封侯事件。刘邦看到很多将领经常聚集在一起坐着讨论事情,问张良他们在说些什么,于是得到了惊天动地的他们在谋反的回复。】

“?什么谋反?谁谋反?”

感觉自己都快被这个词搞出精神衰弱来的皇帝陛下半眯起了眼:汉初想谋反的人是不是太多了点?

不管是真谋反还是假谋反,都未免太频繁了一点吧!

他诡异地从后世人没有提及的事例中,更深层次切身体会到了君臣之分不够清晰的后果。

张良的反应远比他淡定,想了想自己如果这么说会是为何,出口的语气都带着点含笑的从容。

“不是真的造反,应该是臣为了让陛下重视,而夸大的说辞罢了。”

【当然了,实际情况是那些将领生怕刘邦不给他们封赏,于是在聚众讨论而已。

可是张良那骇人听闻的说辞,细究背后的逻辑,都是因为所谓的君臣“忠义”尚且没有建立起来,刘邦和属下人很多的联系,都是利益的驱使。

这就是他和嬴政相比第二点的弱势】

刘邦皱起了眉。

他对于后世人拿自己和始皇帝对比,并说他有这弱势有那劣势的倒是没什么意见,客观的论述而已,有什么好较劲的?

他只是一时没弄明白这个观点和韩信的死又有什么关系,最起码从后世人前面的论述看来,韩信对他倒不仅仅是利益上的纠葛。

除非——他再把前面后世人早早抛出来的观点与此联系起来,一瞬间恍然大悟。

然后只余无言的沉默。

【第三,也就是我们先前提到的,汉初君臣矛盾的主要问题,继承人问题。

扶苏虽然因为名字出处比较文雅,并且最后听了矫诏就自杀的行为,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性格偏柔的人,但实际上他的历史评价叫做刚毅。

敢和他亲爹秦始皇公然吵起来的人,我们先不说自杀这件事的正确与否,支持郡县还是分封是否称得上清醒的问题。光从这个态度,他的性格就是偏向刚的。

再加上,扶苏的年纪也绝对算不上一句年幼——他是长子,而等到始皇帝去世那一年,胡亥作为他第十八个儿子都已经成年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始皇帝真的把韩信收入阵营,他就算把韩信留给扶苏用都是很合理的操作。甚至只会庆幸他的年轻,可以为大秦再多发光发热贡献价值几年。

刘盈呢?】

刘季回想着前面后世人对他的评价,脸上的表情带着点冷淡的意味。

光是那几句描述,他不觉得原本未来发展下去,他那儿子会是什么刚毅果决的性子。

天幕的声音此刻显得有些柔和,尾音都带出些悠长的韵味。

【从谥号是惠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的性格了。

再加上他虽然是刘邦的次子,可是直到登基那一年都只有十六岁。哪怕古人的平均年龄不算高,十六岁继位也称得上一句少主当国。

所以总结一下刘邦面临的这些处境,我们也就差不多可以明白,韩信为什么在两人君臣情谊其实还比较稳定的时候也一定要去死了。】

在未尽之言中,终于得到答案的将军闭上了眼。

萧相的手臂还用力地揽在他的肩头,更为成熟的长者好似叹了口气,没再开口,只沉默地通过支撑给予着他些许力量。

天幕语气温和地,给出了最后的论断。

【最重要的甚至不是功高盖主的问题,刘邦对于自己可以压得住韩信还是有着微妙的自信的。

是主少国疑,偏偏那个少主又来不及和韩信培养感情的问题。】

【其实从韩信的死期和刘邦最后过世相差不过一年这一点,就算有英布箭伤这一偶然因素的影响,我们也不难品出刘邦那微妙的心思:

他是天生的政治家,早就理当可以分析出韩信必然会沦落到的下场。

当他的年纪其实已经到了耳顺之年,在当时称得上高寿,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突然去世之际,他却依旧迟迟没办法做出最后的决断。

反倒是逼迫着一定要保住刘盈位置的吕雉,在他不在场的时候,策划了韩信的死局。

这其实是完全反常理的。

我们如果发现了这一点,那也就只能承认:

到了最后那一步,刘邦的心理到底还是有拉扯的。

他可能最期望的,是临死之前把韩信带走吧。让这个他在军事才能方面都无法匹敌,手底下最年轻的天骄,再存活在世上久远一点吧。

尽管这绝对不够保险,尽管他肯定深知,如果他在世之时收拾韩信,其实称不上一句艰难。而等到他过世,韩信对刘盈的忠心却成了一个未知数。

所以,当韩信的死讯传到他的耳中的时候,我真的很震撼司马迁能够委婉而生动地写下那么贴切,再也找不到第二种形容的词句:

——“且喜且怜也”。

可不是且喜且怜吗?

如果不能笃定,刘邦在看到韩信身死之后,绝对会感到庆幸的话,在刘盈去世之前其实都不能说得上一句完全权倾朝野的吕雉,又怎么会那么狠辣地处理掉刘邦麾下的将军呢?

所以会喜啊。他再也无需担忧,刘盈继位之后是否可以压制得住韩信,是否可以得到韩信的忠心。

又何尝不怜呢?】

天幕在叹息声中说完了最后一句。

【或者说,整个汉初的故事走到最后,又有谁能完全独善其身呢?】

【名门贵胄出身的最后闲云野鹤而不得;骄傲自信盛放的最后血溅钟室而凋零;清正自守持重的最后自污名声尚下狱。】

【一个天生当皇帝的最后在病痛中离世。一个当母亲的承担起儿子该背负的责任。】

它也不知道最后该说些什么了,于是那光幕像上次那般,闪了几闪。

消失了。

作者有话要说

还完了!

上帝→中国原本用来形容造物者/泰一/昊天,反正是最高位的天神的词汇;后来翻译圣经的时候,为了信达雅将theGod翻译成了上帝,并最后成功成为了上帝最主要的指向意思。这里不是bug(强调)是前者的含义。感谢在2023-05-2822:37:44~2023-05-2921:00:3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林子书、到处找头的奶歌、人类的xp是自由的、筱蝉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隔壁老王22瓶;流风6瓶;巧笑嫣然4瓶;蔚蓝3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本文网址:http://www.zwkan.com/lishijunshi/lishiguanyingcongjingdikaishi/13254177.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wap.zwka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