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 章 旧世界

推荐阅读: 穿成美媚娇帮仙尊渡劫后如果你是菟丝花拜拜[穿书]女仵作从成为妖怪之主开始想和校草分个手[穿书]神怪志异录西游之掠夺万界彪悍姨母清宫养娃日常网游末日之神战天下[综穿]美人掌中物神仙肉惊悚旅游团[无限流]我在异界求生的那些年就算变丧尸也要摆烂见凶[无限]分手之后我们又成了室友我的体内有只鬼魔王俘虏圣君的第七年我的逃生直播馋哭全星际

“不要觉得银星是多么奇特的真菌。”老太太张开手掌,看着银星在上面缓缓地挥舞着小触手。

“它是很久以前就存在的真菌种类,物种历史要比人类存在的时间久得多。”

在方樾和池小闲惊讶的目光之下,老太太将她所经历的关于银星的一切娓娓道来。

她名叫做陈愚之,出生于二十一世纪之初。那时旧世界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自然秩序崩坏的端倪,但总体上仍然是美丽的。

当人们回忆起那个时代,会将它形容为蒙着面纱的美丽女人。

面纱遮掩了女人的面容,使她的美是那么朦胧、暧昧而神秘。但面纱随时会被风吹起,女人真实的、已经被摧残了面容最终会暴露在阳光之下。

陈愚之从小便对自然界的生物充满了好奇。她在意每一块长着暗绿青苔的石板,鸟栖息过的树枝编织的精致的窝,蚂蚁铸造的复杂洞穴,花朵上栖息的微型蜻蜓……

她跟随父母游历过五大洲四大洋,见识了这种各样的文明文化,感受到自然界和人类蓬勃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容,并决心成为一名生物学家。

因为父母经商,家庭殷实,她得以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没有任何“面包”上的后顾之忧,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两年博士毕业,被导师盛情推荐去了一个坐落于某南方省会城市的研究所。

研究所建在郊外的一处风景极其优美的山区里。那里山清水秀,有淙淙的山泉,白练似的瀑布和大片柔软的草地。清晨五点钟便会听到深林里的布谷鸟叫,夜晚时分站在宿舍窗台上能清楚地看见漫天繁星闪烁。

下雨的时候山间会朦胧起一层梦幻的雾气,宛如人间仙境,细雨如丝,落在脸上都是轻柔的抚摸;落雪的时候万籁俱寂,树林间白皑皑一片,只有雪地里零星的梅花脚印提示着有小兽悄悄路过。

那是她最为平静、充实、幸福的一段时光。

尽管她孤身一人,父母也总催促她寻找另一半,但她觉得人生如此已然足够。

那些好山好水,那些无穷真理,才是她想要毕生相依相伴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研究所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因疾病无法继续研究,将团队未完成的项目托付给了她,她成了研究所最年轻的微生物组组长。

那时候研究所最热门、最受追捧的、投资方最多的项目就是与延长人类寿命有关的项目,微生物组也不例外,主攻方向有两个——一是发现和分析哪些微生物能够延长人类寿命,二是研究人体内怎样的微生物环境更有利于长寿。

而银星所在的项目,哪个也不是。

那是一个微乎其微、不被重视的项目,项目起因也具有偶然性——那是那长辈早年间去美洲游历时所带回的一个本土的菌种,一种较为常见的蜜环菌。

它有中等大的子实体,菌盖直径13厘米左右,呈现蜂蜜色,菌肉白色,菌环亦是白色,菌柄细长。这种蜜环菌比较喜欢在阔叶林中生长,在阔叶的树叶根部、干基部丛生。当地人喜欢食用它,但食用前进行需进行风干处理,风干后气味芬芳,炖汤味道一绝。

就是这样一种常见菌,引起了当地研究部门的注意。在一次户外考察中,学者们意外发现了这一蜜环菌在地下的根系覆盖面积超过了600亩,并且所有的根系如同网状结构连接在一起。

他们对这些菌丝进行了遗传性检测,发现它们的基因完全相同,这意味着这片广袤森林里长的所有蜜环菌,都属于同一株。

对它们所寄生的几百种树木根系进行研究后,学者估算他们的寿命超过了2400年,总体重可达两百吨重——这使得它成为了那时地球上最大的生物。

它在这片森林里繁茂地生长着,与超过了百分之八十的植物达成了互利共生的合作,为他们分解有机物,生产特异养分,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寄生。

池小闲惊讶道:“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体竟然是真菌?”

陈愚之微笑地点点头:“很多人觉得它们不起眼,认为它们只是简单的小蘑菇。但蘑菇仅仅是他们在地面上的子实体,那些真菌在泥土里的‘根’才是真正更主要的菌丝。它们的菌丝在土地里连绵不绝,环环相扣,成为了巨大的菌丝网状物。”

“网状物”三个字引起了方樾的注意,他心中微微一动,再看了看银星,忽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猜测。但他没开口打断,只听陈愚之继续讲她的经历。

那位前辈当时得知这一发现后也颇为触动,从当地的实验室里带回了一株克隆体,培育在了陈愚之他们的实验室。

为了最大程度上模拟它原本的生长环境,那位前辈没有将它放在实验室里饲养,而是非常粗暴但明智地将它丢在了研究所后山的森林里,只时不时去观察一下它。

就这样,它在山中自由自在地生长了十年。在此期间,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这不是一项需要正式上报的项目,也没有占用任何研究经费,更没有消耗任何人力——如果前辈在山中散步的精力消耗不算的话。

直到有一天——国内另一家著名的微生物研究所有了一项发现。这一发现的成果并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新结论,而是印证了之前国外的一项研究。

那项研究是针对真菌之间信息交流和沟通语言而展开的。研究人员发现真菌会通过依附在植物根部的菌丝网络传递一些特定化学介质和电信号,这些物质承载着真菌们想要表达的信息。

举个浅显的例子,当一株真菌发现了一处营养丰富的朽木,它会通过地下网络向这片区域内其他真菌分享,安利它们一同过来解这块“肥肉”。而当一株真菌发现某处植物根部有个虫蚂洞穴,而这种虫蚂喜爱使用它们的子实体——蘑菇,真菌也会通过网络告诉其他真菌,让它们远离此处。

国内另一家研究所通过观察蕈菌,印证这一发现是正确的。

这也唤起了前辈对蜜环菌的重视,他打算展开研究,尝试自己得出这个结论。

他召集了几位山里的农民,连续挖了半个月,将近乎三分之二蜜环真菌以及其生活的土壤带回了实验室。

此时的蜜环菌,预计重量已经有一吨左右——从刚回来的十克到现在的一吨,花了十年的光阴。

尽管如此,跟它原本可能享有的寿命相比,只是漫漫岁月长河中极其不起眼的一滴水。然而对人类来说,十年足以让一头乌发全部变白。

被带回的蜜环真菌被养在地下最大的一个实验室中,湿度、阳光以及一切生长环境都和它之前几乎相似。

蜜环菌在新环境里继续绵延着它的菌丝,一点一点地构筑它那白色的大网。

但关于它的实验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始,它所在的实验室负责人就被换成了陈愚之。

陈愚之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甚至没找到它在哪里。

整个实验室里只有泳池般大小的培养皿中,培养皿中目力所及都是黑色的土壤和土壤上层埋着的暗褐色朽木和枯草——那是真菌的养料。

那天是阴雨天,实验室里湿度增加,气压降低了些,按理说这会让人觉得有些压抑,但一推门进去,陈愚之便闻到了一种混杂在泥土淡腥味里的略带苦涩感的清香——那种香气仿佛是有情绪的,像是散发着快乐而活跃的因子。

陈愚之忽然想起,今天确实是真菌会喜欢的天气——闷热而潮湿。

因为手头还有一些其他的要紧工作,陈愚之并没有着急开展这项研究,只是每天按时来实验室看一下情况,调整下湿度、温度和光照强度,再给它添一点腐木和腐草。

他们就像是每天按时见面的熟人,碰面后简单地打声招呼,问句好,并不再多联络。

有时候透过偌大的培养皿侧壁,她能看见一些密布的白色菌丝网,它们每天只会移动生长一点点,但间隔三五天后再看,就会发现它们的动作很明显。

半个月后,原本只有指甲盖大小的淡黄色小圆点长成了巴掌大的小伞,零零散散开在了偌大的培养皿内,像是墨黑色天空里散落的星星。

又过了一阵子,陈愚之经历了一次人生的低谷。研究所几项关于延长人类寿命的项目全部陷入停滞,资金遭遇断裂,一些成员不得不离开了研究所去生物公司另谋生路。

陈愚之没什么经济负担,本可以专心做研究,但她的父亲却在一场应酬酒局后醉酒被呕吐物窒息而意外离世。因为太过突然,母亲如遭雷击,伤心过度,紧接着跟随父亲一起去。

工作和家庭全部遭遇了致命的打击,陈愚之一时间觉得万念俱灰,毫无指念,生命力一丝光都没有。

但工作还得继续下去,她必须保住这个饭碗。她强忍悲伤和绝望,麻木地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只是她不再对结果抱有任何期待。唯独山里四时的美景,偶尔会让她窒息憋闷的心房稍稍透进点微风。

这天她又照例去蜜环菌所在的实验室。

昏暗的、空无一人的地下实验室,仿佛是她可以自由倾诉心事,独自面对自己的秘密空间。

她搬了一张椅子,难得一次坐了下来看着这片寂静的黑色土壤。

地下室里只有精心控制剂量的水滴悄悄滴落在土壤上细微的声音。

她轻声地、低低地诉说着自己的心事和苦恼。

没有人倾听就意味着没有人会来安慰她。但她也不需要别人的安慰,那对她的现状起不到任何缓解作用,还会徒增被倾诉人的心理负担。

她只要静静地说出来就好,将身上沉重的背包在地上放一放,让肩膀上的重量暂时轻那么一些。

走出这个实验室,她又会重新戴好那个麻木微笑、乐观的面具,对好心询问她情况的同事一遍遍重复“我不要紧”,“谢谢关心”。

对着一缸寂静的泥土和沉闷的空气,她一连倾诉了好几天。

渐渐的,她有了奇怪的发现。

紧挨着她椅子的那块培养皿里,出现了一大团白色的菌丝。它们在缓慢地、一天天向她靠拢,直至第四天,她才彻底发现它们行动的轨迹。

她将手轻轻贴向培养皿有些微凉的玻璃,几分钟过后,那面玻璃在掌心的温度下变热。玻璃之下,菌丝再度改变了形态。

她忽然来了兴趣——因为她发现这间实验室并非毫无倾听者。

这缸巨大的玻璃皿里,有一位“沉默的巨人”。

她观察着它,它也在注视着她。

陈愚之在实验室里装了监控,同时在巨大的培养皿内的泥土里也埋了好几处微小的感应器。

每天早上她都会倍速放一遍监控,然后查看一个晚上感应器所记录的数据。仪器将菌丝的运动轨迹和活跃度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她意外地发现,自己每天下午五点惯例去实验室的前半个小时和她离开后的半个小时,是菌丝最为活跃的一段时间。

她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人,但它好像……每天都只在等她一个人。

它似乎真的有一些像动物一样的思维和想法。

三域五界,动植物和真菌都归属于真核生物域。真菌和动物属于后鞭毛生物,而植物界属于双鞭毛生物,所以真菌和动物关系更近。

但不同的是,组成菌丝的每个细胞都一样,它们没有出现像动物那样分化了的器官,没有大脑、眼睛、耳朵、胃,完全不具备产生思维、想法的生理基础。

大脑是多么复杂而精密的生物结构啊。哪怕是小鼠的大脑,人类也尚无法将其研究透彻。而像真菌这样简单的生物结构,根本不可能形成类似大脑一般复杂而神秘的组织。

研究出真菌存在信息传递行为并不算什么,这距离它们形成动物思维一样的意识还相差了几万年的进化,毕竟曾经植物也被研究出有一些“情绪”。

但那时的陈愚之,迫切地需要做点什么非功利的、纯粹出于好奇和兴趣的事情,这能迅速让她摆脱消沉情绪的泥淖。

这是她积极开展的一项自救行动。

为了更好地研究菌丝网络里究竟在发生着什么,传递怎样的讯息,她借来了仓库里一台尘封的大型计算机——它是五年前的机器,运算速度比现在低了不少,于是被人无情地闲置了。但对于研究和记录蜜环真菌的数据,算力绰绰有余。

她用镊子一点点地翻找着土壤里的菌丝,挑选出那些生长得较为粗壮的丝体,接上最微小的一款电流感应器。

这项工作只有她一个人完成。

她每天腾出两个小时完成这项工作,最后整整花了三个月,才成功的将土壤里的主要菌丝网接入了计算机。剩下的细枝末节的菌丝,她已经没有力气再去整理了。

沉默的巨人一下子被赋予了具体的数据形体。她看着宽大的一面计算机显示屏上不断跳跃着、变化着的数据,心中忽然涌起一种久违的充实感。

原本眼里那些在土壤中缓慢爬行的菌丝,在显示屏上出现了令人复杂且眼花缭乱的电子信号。那些信号有着极其多样的波形,改变速度极快,完全超出了她的想象。

她借到了国内另一家用蕈菌做实验的数据。对方的实验方法跟她差不多,但观测到的数据却异常简单清晰,远没有蜜环真菌所展示出来那样的复杂度。

陈愚之的心里忽地窜起一个小火苗。

微小的火苗久违地点燃了她的研究兴趣和热情,她开始花更多时间跑在地下这间实验室里,她的睡眠时间一度压缩到了只有四个小时。

其他同事见她有了黑眼圈问是不是没休息好,她反而会开心地回复:“我睡得很好。”

收集到大量数据后,她开始尝试解析不同电信号背后的意义和内涵。

起初她理想化地认为这些信号都具有重复度,一定可以通过统计频率对其含义进行推测。

但两个月后,这项工作毫无进展。

一些曾经反复出现过的信号形态忽然再没有出现过。相反,新的信号形态却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这一过程此消彼长地重复着,导致她根本无法研究这些信号的规律——她以为自己快要窥探到了蜜环真菌的世界,实际上她连门缝都没摸到。

实验再度陷入了瓶颈,她又开始渐渐消沉起来。

这时,她的“额外”工作引起了副所长的注意。

对方是个四十出头的男人,从事的是脑科学研究,辅修计算机。他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全身心扑在研究上,无比敬业,一直未婚未育,据说连恋爱都没有谈过。

当他第一次参观蜜环真菌的实验室,看到硕大电子屏上不断更新的数据信息和菌丝构成的复杂网路时,敏锐地察觉到了这项工作的奇特性和创造性。

看到他眼里跳跃着兴奋的光后,陈愚之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向这个人寻求帮助。她将实验的过程和思路向他作了介绍说明,并讲明了自己当前的困境和瓶颈。

“为什么这些信号会一点规律都没有?”她真诚地向对方请教。

副所长第一时间并没有给她答案,而是表示希望能给他一把实验室的钥匙。

陈愚之给了。她通过实验室的监控,发现他连续好几个晚上都待在地下实验室没有回去,坐在显示屏前一动不动很久,像个雕塑一般。

这人的疯狂程度不输自己,陈愚之心想。

作者有话要说

副所长:最近头顶好凉

本文网址:http://www.zwkan.com/kongbulingyi/jiusuanbianchengsangshiyeyaobail/13800673.html
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wap.zwkan.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